<th id="0hksf"></th>
    1. 尋找“大龍郵票”印刷廠

      2018-10-10  上海市集郵協會 楊國華

      提要:本文主要敘說筆者10多年來,通過查找資料,尋找和論證“大龍郵票”印刷廠的經過,最后確認“大龍郵票”誕生在上海新閘路。


      有關“大龍郵票”發行給我們留下許多“迷”,包括它的設計者、發行日期等等,其中它的印刷地也有多種說法。1878年江海關總稅務司赫德(Robert Hart,英國,1835—1911)就指派津海關稅務司的德璀琳(Detring Gustav von,德國,1842-1913)來籌辦中國海關的郵務,他以天津海關為中心在北京、營口、煙臺和上海五個海關來試辦海關的郵政。1878年3月,天津海關書信館正式對社會開放,它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效仿西方模式的郵局書信館。由于德璀琳早在書信館開張前一年便向英國寄去定制郵票的訂單,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還有學者在談此問題。事實上當時因為郵票定制時間周期過長,無奈之中德璀琳只好請設在上海的江海關總稅務司署造冊處先行印制一批郵票應急。因此,“大龍郵票”在上海印刷,現在是一個無可疑問的結論。

      在中國各類郵票目錄中,有關“大龍”郵票印刷廠一般均標注:上海海關造冊廠或上??偠悇账臼鹪靸蕴帲ā吨袊宕]票目錄》人民郵電出版社1997.12二版)等。那上海海關造冊處在哪里?印刷廠在哪里?一直無人進行專門考證。

      2002年8月,我在《原地集郵研究文集》[1]“郵票上的上?!币晃闹杏幸欢螖⑹觯?/p>

      1878年8月24日,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J150M)在上海海關總稅務司署造冊處所屬印刷廠,現新閘路1714號[200040]印刷。

      內容主要說明1988年7月2日發行J150M《中國大龍郵票發行一百一十周年》郵票寄發的地點。

      想不到僅這樣50字的一段話,集郵界對此結論的反應是“強烈”的。1.作為郵政史推翻了大家對原“印刷廠”所在地的結論;2.在原地集郵上,也否定了J150M這套郵票原來的“寄發地”。說實在我這篇文章原文有10萬多字,文集壓縮收入了3萬多字。主要是簡略敘說與上海有關的一百五十多套(枚)郵票發行的背景,來介紹該套郵票在上海寄發的地點,屬于一篇原地集郵知識性參考文章。當時我盡管對每一套(枚)郵票與上海的關系都有一定的依據和參考資料,但也不可能對敘說的內容都經過詳細考證。作為“大龍”郵票印刷廠的來源,主要是此處原是清代江海關總署及造冊處的所在地和一份企業的廣告宣傳資料。但作為論證的“證據”,顯然是不足的。

      2010年,在上海集郵者黃祥輝、周正誼等一起幫助下,對此問題又進行了一次考證,發表了《大龍郵票印刷地點探尋記》[2]?!白C據”有力的多,但限于當時資料的來源,初步結論“大龍郵票”印刷廠是在新閘路兩側,或與造冊處在一起;或旁依海關圖書館,即我所說的“新閘路1714號”。

      說實在,一般研究有此結論也就可以,何況新閘路寬不足20米,兩個地點無非在百米以內。特別是經過一百多年的變遷,原始資料缺乏的情況下。但作為我卻一直沒有“滿足”,既然當年能夠提到了“新閘路1714號”,也是有一定的起因,一直沒有放棄繼續尋找資料。

      經過我多年的努力和留心,終于在一幅地圖上找到這個“地點”的直接資料。今年是大龍郵票發行140周年紀念,也就促使我第一次專門撰文闡述此考證的詳細經過。

      一、清代江海關總署造冊處是什么機構?為什么會印刷郵票?

      有關“造冊處”,除了印刷“大龍”郵票,后來又多次印刷郵票。過去我們根據名稱和認識大概是海關一個“總務”或“后勤”部門,其實它是海關的一個“統計”機構,當時盡管它設在上海,實際上直屬北京總稅務司署。

      1863年冬赫德任總稅務司后,努力整頓關務,劃一海關組織,并注意改善海關貿易記載,因而,各關的貿易統計大加改良。對外進出口貿易統計與埠際進出口貿易統計開始分別記載,貿易貨目改增詳細,各關輸出入的各種貨物分別記明了“來源”或“去向”,此外還附有稅收、船只等表。1865年,總稅務司署遷北京后,全國海關行政已統一,海關統計就集中到上海進行。江海關設有印書房(Printing Office)和表報處(Returns Department)兩個機構,專門印刷各關的貿易統計和貿易報告。1867年以后,總稅務司署設副稅務司一名專轄其事。隨著各地海關業務量的擴大,設置一個統轄各關貿易統計的領導機構,統一各關的統計制度、方法、分類、計量已成為一個刻不容緩的任務。1873年10月,總稅務司決定把江海關的印書房和表報處合并起來,組成造冊處(Statistical Department),歸總稅務司署領導。造冊處的任務是提供給各海關使用的統一的表格、統一的海關證件;印刷各口貿易統計季報和年報、編印全國海關貿易報告;印刷和出版海關文件、書籍等。

      造冊處成立,這在中國近代海關史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大事。它采用西方先進的統計方法,改變了中國傳統“四柱清冊”式的粗略的統計方式,為近代中國海關管理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模式,強化了海關統計在對外貿易和海關管理中的作用,促進了海關職能的轉變[3]。

      清代江海關總署造冊處設在上海,造冊處有印書房,也間接解釋了當時在天津的德璀琳為什么會請造冊處應急先行印制一批郵票的來歷。

      二、清代江海關總署造冊處設在上海哪里?

      印制大龍郵票印刷廠屬于造冊處,有關記載清代江海關總署造冊處資料應該是不少的,但通過文字記載,直接告訴造冊處設在那里?資料也不多。

      (一)在上?!鹅o安區志》?大事記[4]中有一段:

      清光緒四年(1878年)

      清政府在赫德路(今常德路421號)設海關總署造冊處,負責郵政業務所需要的物資供應。

      注:其實這一條大事并不嚴謹,對照其他資料造冊處建立時間明顯有誤?!柏撠熰]政業務所需要的物資供應”也許受這里地塊曾是民國時期是交通部郵政總局駐滬供應處所在地的影響。

      (二)在《上海灘地名掌故》“赫德與赫德路”[5]一節寫到:

      赫德任海關總稅務司期間就購進滬西新閘路的大批空地建立海關機構,旋將海關造冊處遷往那里,以后又將江海關總稅務司公署遷往那里(今常德路429號)。后來為了紀念赫德,工部局遂將總稅務司公署所在的那條路取名赫德路,即今常德路。

      注:1.通過地圖和實地勘察,今常德路429號是原總稅務司公署大門(圖1①),1949年后上海警備區司令部征用原公署向南直至北京西路的全部土地,并建造了辦公大樓,大門移址421號。2.由于大樓朝南建造,現警備區司令部大門已移址到南邊北京西路上(圖1②),421號現為邊門,平時關閉(圖2)。

      圖1

      圖2,今常德路421號,背景為上海警備區司令部辦公大樓

      (三)在單位名址、地圖上

      其實圖1那幅地圖我早在2002年就找到,但是1947年繪制,與當年時隔近70年,許多學者認為不可全部參照,也有道理。后來又找到1911年版《上海行名錄》(The Desk Hong List,A General & Business Directory for Shanghai And the Northern And River Ports etc.),書中記載造冊處位于“Hart Road 34,”(赫德路34號)(圖3)。

      圖3

      這里又發現問題,當時34號與現在400多號有差異。查歷史,赫德路(Hart Road)1862年(清同治元年)前后筑,屬于英租界越界筑路,當時僅一段幾百米,約今南京西路至安遠路,而且周圍荒僻,建筑很少。1943年租界收回,以湖南常德改今名,此路已兩頭延伸,特別北段1949年后又開辟到宜昌路,目前長達2.8公里。而且原“34號”此段早已成為繁華都市,建筑林立,特別此路后道路門牌起點為今延安中路(原長浜路)。門號差別主要是道路延伸,重新編號的緣故。

      三、海關總署造冊處印刷所(廠)在哪里?

      海關總署造冊處由印書房和表報處合并設立。按常規,一個“大機關”為它服務部門也有可能不在一起,特別是“合并”單位。2010年那次考證,最后焦點,是印書房在新閘路哪一側。不能定奪原因是這里地塊情況“復雜”,最后在查上海海關志[7]等資料中,理出一點頭緒。

      原來清代海關至民國海關總署都設在此地,至1949年,在此帶屬于海關所有的地塊共有7塊,分布在今常德路(赫德路)與膠州路段新閘路兩側。除隔一條馬路(新閘路)還與其他單位“犬牙交錯”,但這些地塊基本相連。

      圖4,清代總稅務署造冊處大樓

      圖5,現靜安區圖書館

      在新閘路南側有四塊,面積最大(51.465畝)就是清代總稅務署及造冊處及民國時期上海海關所在地(圖1,紅圈標注、圖4)。1949年5月上海解放,27軍軍部進駐了海關大院,1954年此塊正式劃歸部隊。與其相鄰還有三塊總共11.5畝(0.3156、0.717和10.056),位于總署大院北、西側。此三塊查到資料是民國15年11月23日,江海關監督朱有濟從房地產公司購買的,建房供海關職員居住,當時是平房。1949年后,因居住海關職員,繼續由海關總署委托上海海關管理,對外稱新閘路海關職員宿舍,人員進出口是新閘路1335弄(圖1③)。1985年曾全部拆遷,開工建造混合結構6層房屋,總共有186套。2010年,我重訪此地,該地塊又重新改造,全部被部隊征用。還有三塊在新閘路北側,(1)6.846畝(圖1④),民國時期已成為交通部郵政總局駐滬供應處一部分,現大門出口在膠州路。1949年后此地是郵電部上海通信設備廠,今是中國郵電器材華東分公司和與電信有關經營單位。(2)0.599畝,是原海關總署圖書館(圖1⑤)。1958年9月,經市政府同意,將海關總署圖書館改為江寧區圖書館,1960年改名為靜安區圖書館(今新閘路1708號)。1981年,在原址興建1座4層圖書館大樓(圖5),建筑面積由原來1100平方米增加到2300多平方米。目前,該館還有海關資料的保存。根據海關總署圖書館設立資料,有1926年和1928年成立之說,但都說明已是民國時期,也因為此原因,使2010年那次考證難以確證此地塊是否清代赫德購買時就存在。(3)0.992畝,與海關總署圖書館地塊東西相連,也就是我說的“今新閘路1714號”地塊(圖1⑥、圖6)。

      圖6,左側高樓即文中的“新閘路1714號”,右側是靜安區圖書館。

      上海是較早開埠地區,反映上海城區歷史地圖僅在上海圖書館就有2百多幅館藏,但不要說印刷廠,就是像海關總署這樣一個機關地圖都無標注。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旅美的上海集郵者,同樣喜歡研究上海郵政歷史的李圣愷幫助下,終于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所藏,1918年字林西報社出版上海地圖[8]中(圖7、8),找到清代江海關總署及造冊處建筑地形圖,根據對照,明確顯明“今新閘路1714號、1708號”地塊在清代就存在,也佐證了“印書房”當年就在此位置。

      圖7a,圖中“CHINESE MARATIMB  CUSTOMS”(中國海事海關)即清江海關總稅務署。

      圖7b,地圖版權頁

      圖8,圖7翻譯注解圖

      四、當年“大龍郵票”印刷廠規模和沿變

      在《上海出版志》?第五篇?書刊印刷 ?第一章印刷機構中,有這樣記載[9]:

      海關總署造冊所(海關印刷所)

      1866年由海關總稅務司在上海設置印務處,1870年改為海關總署造冊所。開業時員工約20余人。廠址在新閘路。主要業務為海關印制各種報表及文件,數量少,品種單一。是國內最早使用外文排字的單位。成立起至1938年由英國人管理;1938~1945年,由日本人管理;1945~1949年,由美國人管理;1949年上海解放后,由市軍管會接管,由海關總署統計科領導。1950年7月1日改名為海關總署上海印刷廠。1954年10月上海郵電局印刷廠并入,改名為上海市印刷四廠。

      當年,我就是從這一段資料,了解到當年的印刷廠就是現在的上海市印刷四廠。2001年10月,我按地址找到該廠,當時廠注冊地址就是新閘路1714號,由于土地置換,該廠原廠房改建成賓館及商住樓,生產場地移至上海郊區,此處僅留接業務的供銷部門(圖9)。當我說明來意后,他們就拿出了一份企業廣告資料,上面大約有千字介紹,起頭是這樣敘說:

      上海市印刷四廠創建于1873年,訖今已有126年廠史。解放前,屬于英國在滬開辦的海關總署上海印刷廠。解放后,由市政府收歸印刷公司管理,現屬于上海市新聞出版局下屬的全國定點書刊印刷廠。

      由于該廠從1866年至上世紀80年代沒有移動過,今天我可以說,“大龍郵票”誕生在現新閘路1714號這個結論,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圖9,這是我2010年拍攝,由于房屋原址改建,現廠聯系地址改為新閘路1716號,原1714號位置已成為進入大樓后門的通道。


      參考文獻:

      [1]原地封研究會.原地集郵研究文集[M].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2:39

      [2]黃祥輝等.大龍郵票印刷地點探尋記[J].上海集郵,2010,(10):36-39

      [3]萬海霞.晚清中國海關造冊處及其職能研究[C].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3

      [4]靜安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靜安區志[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

      [5]薛理勇.上海灘地名掌故[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4

      [6]老上海百業指南——道路機構廠商住宅分布[D].上海福利營業公司,1947

      [7]上海海關志編纂委員會.上海海關志[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8]美國國會圖書館藏.Map of Shanghai(上海地圖)[D].字林西報社出版,1918

      [9]上海出版志編纂委員會.上海出版志[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丰满少妇

      <th id="0hksf"></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