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利封”收件者及最初收藏者歐瓦爾,目前所見集郵書刊著述多有訛誤。為厘正史實,經檢閱早期圖書報刊資料,本文考究查明1870年歐瓦爾等人合伙接手繼續經營福利洋行,此后成為主要店主,1878年福利洋行已是上海灘銷售洋貨的綜合百貨商店,位于南京路四川路東南轉角處。
大龍郵票的最初使用以及實寄封收集研究,尚存有許多疑案和謎團,“福利封”即為其中之一。1878年至1879年大龍郵票實寄封,現知存世紀錄總計52件,其中32件收件者英文商號名為“Hall & Holtz”,且大多由上海工部書信館投遞前在封背批譯中文“福利”二字而得名“福利封”[1],早已成為研究大龍郵票早期使用的重要史證。也許年代久遠,集郵書刊記述福利封以及最初收藏者歐瓦爾時,因不知其詳,難免魯魚亥豕,多有訛誤?,F據部分早期書刊報紙史料爬梳剔抉,核驗考證,查明史實。
一、福利洋行淵源及其演變
福利洋行最初源于面包房,創始人為英國人愛德華?霍爾。1850年1月始見霍爾在上海的記載[2]。上海第一家英文周報《北華捷報》(North-China Herald),1850年8月3日創刊號頭版刊登《1850年在滬外國僑民名錄》,列有霍爾姓名。在創刊號頭版廣告欄目里,霍爾還以店主名義發布經營面包、餅干和雜貨的商業廣告。
圖1為1855年9月1日《北華捷報》刊登的霍爾通告,自1855年9月開始與安德魯?霍爾茨合伙經營,英文商號名“Hall & Holtz”,取自他們兩人的姓氏,中文商號定名“福利”。1856年《上海年鑒》見有“福利洋行”商戶名稱以及店主霍爾和霍爾茨姓名,經營業務已經不再限于面包糕點,范圍已擴大到日用百貨零售[3]。
圖2為1870年12月21日《北華捷報》發布的福利洋行2則啟事,前者通告霍爾與霍爾茨決定8月31日結束合伙經營,后者宣布
圖1:1855年9月1日《北華捷報》廣告
由奈特、歐瓦爾等4人自9月1日起接手繼續經營。由此看來,福利洋行易換新店主的交接手續早已確定辦理,只是先前并未對外公布。
圖2:1870年12月21日《北華捷報》廣告
1883年9月1日和2日,上?!蹲至治鲌蟆?、《申報》先后在頭版刊登福利洋行改為公司的英文、中文公告:“福利洋行自一千八百四十八年開張,福利協力大全公司自一千八百八十三年開張……本公司接做福利洋行生意,自今日為始。該行前所辦事宜本公司自能一律照辦”。自此福利洋行成為綜合經營的百貨公司,中文名簡稱“福利公司”。1886年2月福利公司登記改為香港注冊公司,1893年再次改制注冊為有限公司。當時人們日常還是慣用其老名稱,因而十多年后在《申報》上還時??梢姷健案@笮小迸f名。
據上述引文可知,“福利封”收件者當時商號名稱應是福利洋行,還不能稱之為“福利公司”。
二、歐瓦爾與“福利封”
亨利?歐瓦爾(Henry Everall),1842年出生在英國倫敦西南的帕特尼(Putney)[4]。他的滬上蹤跡,現見最早記錄是1867年在上海南京路的泰興公司任店員[5],直至1870年1月[6]。1870年9月,歐瓦爾等4人合伙接手繼續經營福利洋行(圖2),原是店員身份的奈特(H. Knight)成為居于首位的店主,其次是歐瓦爾。
《北華捷報》先后記載,1871年9月2日歐瓦爾在英國奇姆(Cheam)與伊麗莎白?諾克斯(Elizabeth Noaks,1846-1923)結婚,翌年3月歐瓦爾攜妻又返回中國,9月23日歐瓦爾夫人在上海生育長子。他們共有四子二女[7],其中次子6歲在滬夭亡[8]。
據香港《中國年鑒》、《編年史與指南》、上?!缎忻尽返饶觇b類圖書記載,盡管福利洋行店主合伙人曾經多次增減或者變更,但自1873年起,歐瓦爾一直是排名頭號的店主。1883年福利洋行改制組建聯營公司之后,該公司有4名經理人,歐瓦爾都名列首位。
1886年4月23日《北華捷報》頭版刊載消息,當月20日歐瓦爾在上海去世,享年44歲。圖3為第2版的一段簡短介紹,由此得知歐瓦爾原來在1864年才到達上海的,這是目前所見歐瓦爾最早僑居上海的記述。
圖3:1886年4月23日《北華捷報》報道
歐瓦爾離世后,當年9月其妻攜子女返回英國生活。據澳大利亞珀斯《西澳報》(《West Australia》)先后報道,歐瓦爾遺孀1908年移居到珀斯,在幼子(Robert Raynor Everall)居處安享晚年,1923年11月1日在珀斯去世,享年78歲。
作為福利洋行主要店主的歐瓦爾,不僅通過疏通海關官員得以私下第一個大批量訂購大龍郵票[9],并留意收藏寄到福利洋行的大龍郵票實寄封,為早期中國郵史留下不少珍品。在現知的30件“福利封”中,還有4件收件人姓名就是歐瓦爾本人。1993年2月20日,由歐瓦爾后輩委托吉本斯(澳大利亞)公司,在墨爾本付拍歐瓦爾遺集,藏品中“福利封”竟然多達17件[7],而在此前人們所知進入集郵界的“福利封”僅有15件,故而大龍郵票集郵名家黃建斌也不由得驚嘆“改寫了我國早期郵史的紀錄”[10]。
最早使用日期的大龍郵票實寄封都是“福利封”:第一件銷戳日期1878年10月5日,人稱“華郵第一古封”,1944年已由上海灘多位集郵家經手交易[1];其次為同年10月7日銷戳,1962年2月在美國付拍,之前源流不明[11];圖4為排列第三的“福利封”,銷戳1878年10月30日,由吉本斯公司1993年拍售。這3件“福利封”收件人名址與書寫筆跡完全相同,顯然出自同一寄件人手筆,且都是秘魯公使館自北京寄往上海福利洋行,因而前2件也有理由可推斷最初源出于歐瓦爾藏品。
圖4:1878年10月30日“福利封”
不少集郵書刊講到歐瓦爾,言及他到滬年份與身份時多有舛誤,例如《中國集郵大辭典》“歐瓦爾”辭目,稱其“1860年到中國上海經商”[12],又例《中國集郵史》寫道他“1860年僑居上海,在上海英租界大馬路(現南京路)與人合伙開設一家HALL & HOLTZ雜貨店(一說面包房)”[9],顯然這些記述都與史實不盡相符。
三、福利洋行位于南京路四川路東南角
福利洋行早期經營地址位于福州路四川路口。1873年2月20日《北華捷報》頭版發表《回顧1872年》,其中提到福州路四川路口原福利洋行商店房屋已被拆除后建造住宅建筑。
福利封收件地址當年位于何處,過去各種書報僅寫道它座落在南京路,具體表述都語焉不詳。查1872年1月《行名簿》,福利洋行地址已遷往南京路與四川路路口處。那么,福利洋行位于路口哪個轉角處呢?現今主要爭議焦點在于是否位居西北角?再看1872年《行名簿》可以找到佐證,見有大英醫院地址為“南京路8號,南京路四川路轉角處”。1874年4月27日《申報》刊載大英醫院廣告,內有“須至老旗昌隔壁之大英醫院即四川南京二路之角者買取”。路口西北角地塊,最初由旗昌洋行租用,所以當時俗稱“老旗昌”。圖5為1884年《上??h城廂租界全圖》的局部,南京路四川路路口西北角標注為“英醫院”(圖中圈紅處),其北面為“老旗昌”。美國國會圖書館有1875年和1884年兩種版本“全圖”藏品,這一路口西北角同一位置標注相同,都為“英醫院”,因而可以印證大英醫院在此開設多年,一直位于路口西北角。同時,也由此足以反證確認福利洋行一直位于路口東南角。
圖5:1884年《上??h城廂租界全圖》(局部)
1897年上海工部局結集出版慶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繼位60周年慶典活動攝影圖片小冊子,圖6為其中一頁福利公司2層樓房照片,這也許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該公司樓房外觀影像。當時,工部局訂立道路門牌時常變化,福利洋行刊出廣告時均未明示具體門牌號。1901年5月1日《北華捷報》寫到其門牌為南京路14號,自此之后該公司商品廣告內也漸漸出現這一門牌號。
圖6:1897年福利公司樓房
簡而言之,1878年至1879年各地寄往福利洋行的大龍郵票實寄封——“福利封”,收件地點就在南京路四川路東南轉角處。
四、1900年后福利公司的變遷
《字林西報》《申報》等報紙曾多次刊載福利公司樓房發生火災消息報道。1904年2月11日福利公司再次發生火災,樓房被全部焚毀。福利公司事后臨時移至“黃浦灘公家花園對面第二十九號門牌先行交易”,繼而又在原址重建新樓。圖7即為1905年建成后的新樓照片,源自1908年倫敦出版的《香港、上海和其它中國通商口岸的20世紀印象》插圖,書內有一節以文字及照片配圖,介紹源于1848年創立的福利公司。
圖7:1905年新建的福利公司大樓
1934年5月,福利公司出售南京路總店樓房產權(事后透露乃是哈同洋行所購),再用這筆售樓資金又在靜安寺路派克路轉角(今南京西路和黃河路路口)新建公司大樓,1935年7月對外營業,門牌為靜安寺路190至208號,西面鄰接大光明影戲院。
南京路舊樓出售后,1936年2月福利公司又在南京路四川路口西北角的慈安里大樓轉角處租用部分店面開設支店“男式部”,專門經營男子服飾,門牌南京路114號。由于福利公司在此經營近20年,直至1955年公司關閉,因而慈安里大樓又被人們俗稱為“福利大樓”。不少人由于對福利公司變遷不熟悉,誤以為這里過去一直是福利公司所在地,因此誤將該公司位置錯認為在路口西北角。
哈同洋行買下南京路97號福利公司舊址地塊后,建造14層新大樓,1937年竣工時直接以哈同遺孀羅迦陵之名命名為迦陵大樓。1949年后改稱嘉陵大樓,現有2個門牌號:南京東路99號和四川中路346號(圖8,筆者攝于2018年1月)。
圖8:位于上海南京路四川路轉角處的嘉陵大樓
四、結語
根據前述援引的書報例證,歸納如下:
福利洋行起源于霍爾1848年創立的面包房,后來發展成為南京路聞名的銷售洋貨綜合百貨商店?!案@狻笔占呱烫柮Q應為“福利洋行”,收件地址在南京路四川路東南角的福利洋行樓房,舊址所在地位居今南京東路99號嘉陵大樓。歐瓦爾時為福利洋行主要店主之一,既是訂購大龍郵票第一人,又是“福利封”最初收藏者。
主要參考文獻:
[1].黃建斌.大龍信封存世考[M].臺灣:黃建斌文教基金會,1997.
[2].List of Foreign Residents on China [J].The Chinese Repository(廣州《中國叢報》)1850(1):3-11.
[3].Shanghai Almanac and Miscellany[M].上海:North-China Herald Office(字林洋行),1856.
[4].The “Everall” China and World Public Auction Sale(1993-2-20)[M].Melbourne:Stanley Gibbons (Australia) Pty Ltd,1993.
[5].China Directory[M].Hong Kong:A.Shortrede & Co.,1867:20.
[6].Morris’s Directory for China, Japan and the Phillipines, etc.[M].Hong Kong: Morris & Co.,1870:20.
[7].Deaths[N]. The West Australian,1923-11-3(1).
[8].Death[J].North-China Herald,1880(658):1.
[9].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中國集郵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1-22.
[10].中華郵票會,黃建斌文教基金會.大龍郵史?黃建斌先生紀念論文集[M].臺灣:黃建斌文教基金會,1999:150.
[11].The Saul Newbury Collection Part III Auction Catalogue(1962-2-6)[M].New York: Robert A. Siegel Auctions,1962.
[12]. 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中國集郵大辭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262.